机器人产业风险大,但机遇也大。机器人是智能制造时代的技术支柱,也是解决老龄化社会和可持续发展难题的明日之星。但机器人不是互联网,面对机器人的这一轮热潮,市场参与者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产业发展“爬沟过坎” 机器人黄金期何时来临?
目前机器人产业已走过产业“萌芽”期,步入需求“换挡”期,开始逐渐和人工智能融合,渗透到生产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相关投资概念被“热炒”的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发展更需“冷思考”。整体而言,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仍在“爬沟过坎”阶段,实现真正繁荣尚需突破多道难关。
资本热情吹大泡沫
涉足机器人行业已经成为潮流,近三年,涉及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迅速增多,目前大约有百家左右,组成资本市场上重要的行业板块。除了本土产业,我国资本市场上也不时传出企业大手笔并购的案例,体量最大的当属今年5月美的集团向德国库卡集团股东发起的收购要约。
诚然,资本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面对中国机器人高端产业低端化的现状,资本方的一哄而上也使行业发展面临着泡沫化的风险。
热钱涌入,却面临着不知向何处去的难题。行业的发展需要资本的推动,但如果方向不对,或许将引发又一次泡沫。我国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产业的毛利还很低,所以我国的投资模式并不适合当前的机器人产业投资。
拒绝“短平快”发展模式
机器人产业风险大,但机遇也大。机器人是智能制造时代的技术支柱,也是解决老龄化社会和可持续发展难题的明日之星。但机器人不是互联网,面对机器人的这一轮热潮,市场参与者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当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虚火之后暗藏隐忧,大部分机器人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人民币之下,且大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产品主要集中在三轴、四轴的中低端机器人,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同国际机器人领先企业相比差距较大,难以支撑机器人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目标。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不能将机器人视作第二个互联网,不能在机器人领域延续网络时代的短平快掘金模式,而应着眼长远。政府需要谨慎发放补贴,做好战略规划,将资金集中投入核心领域,支持研究机构解决共性关键问题,减少低水平重复浪费。
产业发展需要长线投资
当前,各上市公司在地方政府引导和支持下,牵头建立机器人产业园区方兴未艾,正在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已超30个,另外,由上市公司牵头组建或参与的机器人产业投资、并购基金也在增多。
随着机器人产业走出野蛮生长期,长线投资成为行业的投资主线,这也考验着资本的耐心。基于机器人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回报率低的特点,如何让资本和产业双向顺利对接,是业内十分关注的问题。
有些投资者热衷于关注类似孵化器的小型企业,依靠短期投资获取利益,但显然这种投资方式还不匹配机器人市场。机器人需要长时间的资金研发,投资者的耐心和长线投资尤为重要。任何一个工具带来的应该是如虎添翼而不是拔苗助长,投资人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先帮助行业实现商业化,然后再在社会去寻找应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