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正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发力

发布时间:2017-01-11 09:07作者:管理员文章来源:宁波日报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市、县两级及产业工作团队,扎实推进“六个一批”重点任务,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取得突破。
  去年,《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正式出台,为“十三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八大产业:持续增长
  “十二五”期间,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装备、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创意设计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平稳增长,部分领域形成一定发展优势。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224.7亿元,增加值434.7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16.2%和16.9%。
  新材料产业,通过搭建新材料科技城等大平台,发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作用,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及合成材料(聚氨酯)等细分领域在全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我市钕铁硼产量占全国40%、全球30%以上,已经成为国际著名的钕铁硼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同时,在MDI、聚乙烯纤维、光学薄膜等细分领域实现全球领先,石墨烯、碳纤维等新兴产业初步实现产业化。
  新装备产业,通过实施“机器换人”、重点领域首台(套)认定、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等,在注塑机、数控机床和伺服电机领域特色明显、技术领先。宁波已成中国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基地,近年产量占据国内市场三分之二以上,约占全球市场三分之一,在伺服驱动器环节取得较大突破,技术水平目前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新能源产业,在太阳能光伏产业、动力(储能)电池领域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其中,光伏领域拥有东方日升、日地等大型企业,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是我国重要的光伏生产基地,2015年累计太阳能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10.5万千瓦;动力(储能)电池领域,依托维科电池、南车新能源等优势骨干企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占据了超级电容器的领先技术,全市已推广新能源汽车5000多辆。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宁波建设国家首批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电子商务、物联网、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等示范试点城市为契机,发展效应突出。液晶显示以“冠捷”为龙头带动了一批光电关联企业集聚,在背光模组、面板组件产品优势明显;集成电路以华龙电子、金瑞泓等企业为依托,在上游的原材料制造、芯片封装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在物联网传感领域集聚了柯力传感等一批企业,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节能环保产业,先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高效节能产业基础较好,在绿色智能建筑等领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含油废水处理设备等创新团队落户我市,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专业园得到了快速发展,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基地和节能环保产业示范点基本建成。
  生命健康产业,在医疗器械、生物制药领域等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基础。其中,依托美康、海尔施生物等骨干企业,体外诊断领域产值平均增速达到30%以上;鑫高益公司的永磁共振设备占国内市场份额40%左右;依托立华制药、绿之健等企业,在天然植物提取领域形成了相对比较优势;依托蓝野等企业,在口腔设备领域形成全国竞争力。
  海洋高技术产业,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三年来实施试点项目29项,获产业补助资金3.68亿元,在海洋脐带缆、民用雷达终端产品等部分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取得突破,依托东方电缆、中策动力,在海底电缆、船用柴油机等细分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
  创意设计产业,已形成以工业设计为主导、动漫游戏为辅的产业格局,和丰创意广场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创意设计中心,以“和丰”为核心,宁大科技园、数字科技园、“创新128”“134创意谷”等特色园区为重点的“一核多点”工业设计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六个一批”:成效显著
  围绕产业发展关键要素,全市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聚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产业发展主体、搭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构筑一批战略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作用显著增强。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有20个项目列入863计划,16个项目列入支撑计划,616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67个项目列入重点新产品目录;主动设计实施了智能化成套装备、先进高分子与合成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关键核心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石墨烯产业应用等54项重大科技专项,共立项支持118个项目,安排市本级经费补助总额超过2亿元;涌现了石墨烯微片制备技术、溅射靶材技术、IGBT芯片技术、新一代癌症血液检测系统及芯片等新技术。
  集聚高端领军人才,提供产业发展智力支撑。“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引进国家人才73名、省人才19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5000余名。截至2015年底,“3315计划”人才共创办江丰电子、激智科技等企业231家,引进设立了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新材料基因研究商业化的项目材料基因工程项目(高通量设备)落户宁波;同时推进科技等三类创新团队建设,累计培育340个创新团队,29个团队入选省级重点创新团队;提升紧缺急需人才培养,累计入选国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2人、省151人才培养工程542人。
  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壮大产业规模。“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认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项目155个,催生了长阳科技、芯健半导体和菲仕等一批行业优势企业,积极帮助9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项目争取国家资金补助8.55亿元;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八大领域,510个重点项目列入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投资近700亿元;“一事一议”重点支持南车等对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和产业链完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大、好、新”项目,南车产业基地形成了以超级电容器为核心部件的无轨有轨电车交通产业,全系现代无轨电车研发量产能力及储能器件技术研发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培育产业发展主体,优化企业结构。“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5134家、高成长企业285家、“810实力工程”企业135家、高新技术企业1519家,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共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82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含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13家;企业研究院78家,其中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4家。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支持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宁波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智能制造装备质检中心、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等8个公共创新平台,同时,鼓励各地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院士专家共建研究院所,中科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
  推进专业载体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十二五”期间,围绕细分产业发展建成了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和7个宁波高新区“一区多园”。同时,加快推进新材料科技城建设,石墨烯、碳纤维、材料基因组、软磁合金等一大批在国内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重大功能项目、平台和人才有效集聚;全力谋划建设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打造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要素最活跃、创新产出最密集的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

官方微信
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

更多精彩等你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