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政策法规>政策法规>正文

《宁波市深化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发布时间:2021-03-30 09:29作者:管理员文章来源:智能制造协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等重点任务,持续深化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做强做大传统制造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和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鼓励发展与淘汰落后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传统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进制造方式、技术研发、管理模式、服务营销等环节的创新,全力打造以集群化、数字化、品质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为特征的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培植传统制造业新活力、新动能、新优势,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3年,我市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标杆城市。
1.打造产业集群示范区。全力打造绿色石化、汽车零部件、时尚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标志性产业链,形成一批集聚集约的特色产业集群。到2023年,传统制造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6%以上。
2.打造数字化转型先行区。全力推进“点线面”相结合的智能制造工程,推广“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转型典型。到2023年,重点企业的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设备联网率达到55%以上。
3.打造绿色制造引领区。全力推进企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创建一批绿色行业、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全面出清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到2023年,传统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和排放水平下降10%。
二、重点行业
主要包括:石油加工及化学原料、汽车及零部件、电气机械和器材、纺织服装服饰、有色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文教用品、橡胶及塑料制品、农副食品加工、化学纤维、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造纸及纸制品等12个重点传统制造业。
(一)石油加工及化学原料行业。重点向园区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以镇海、北仑、大榭三个石化片区为重点,推进基础化工原料产业向下游延伸、传统化工产品向精细、高端专用化学品提升、基础通用材料向高档先进高分子材料转型。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园区(工厂)建设。重点实施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仑石化片区、大榭开发区的行业改造提升试点。
(二)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重点向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推动本地品牌整车企业做强做大、提高本地产品配套率,推动零部件企业与国内外龙头企业的合作。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箱、独立悬挂系统和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大力发展汽车电子、新材料等产品。重点实施杭州湾、北仑、鄞州、象山、宁海等地的行业改造提升试点。
(三)电气机械和器材行业。家用电器行业重点向品牌化、智能化、功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低压电气行业重点向设备小型化、元件智能化、系统网络化方向发展。开发智能家电、压缩机、电机、新材料和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控制器等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加强与互联网、大数据、
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工业设计等融合创新。重点实施余姚、慈溪、杭州湾、鄞州等地的行业改造提升试点。
(四)纺织服装服饰行业。纺织印染行业重点向集群化、功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服装服饰行业重点向品牌化、时尚化、个性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高品质、功能性纺织面料和家纺产品,拓展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应用,推广无水少水印染及功能性后整理等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品牌培育,提升创新设计,强化营销网络建设。推进柔性化、个性化定制等数字化制造。重点实施象山、余姚等地的印染行业和海曙、北仑、奉化、鄞州、象山等地的服装服饰行业的改造提升试点。
(五)有色及黑色金属加工行业。重点向绿色化、高端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支持发展短流程、清洁化、节能化、循环化等先进生产工艺。规范发展精密铸造、压铸等清洁、轻量先进产能,推进钢铁、铜、铝等金属深(精)加工,重点发展模具钢、金属合金等高性能、特种金属新材料。重点实施江北、鄞州、慈溪等地有色金属,北仑黑色金属,奉化、象山等地精密铸造,北仑、慈溪、宁海等地压铸的行业改造提升试点。
(六)文教用品行业。重点向品牌化、功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加强产业链协同,促进文创设计业与文教用品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研发轻量化、高性能、绿色低碳新材料,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的开发与应用,开发多功能中高端文教产品。加强行业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培育区域品牌。重点推进宁海、北仑等地的行业改造提升试点。
(七)橡胶塑料制品行业。重点向功能化、轻量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多功能、高性能的高端橡胶制品和塑料新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及助剂、生物基塑料和橡胶等产品。加强塑料制品加工与塑机装备、橡胶制品与合成橡胶产业的上下游协同发展,推进橡塑行业材料、装备、模具和制品加工全产业链创新发展。重点实施宁海、慈溪、余姚、象山等地的行业改造提升试点。
(八)农副食品加工行业。重点向安全、健康、营养、便利方向发展。推进水产品、蔬菜、肉类、乳制品、谷物粉类、饮料、黄酒、营养与保健食品等产品的精准加工,推进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应用,提升规模化安全生产技术,开发营养保健食品、个性化定制食品,传承创新历史经典食品。推进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重点实施象山水产品,慈溪、余姚等地蔬菜加工的行业改造提升试点。
(九)化学纤维行业。重点向差别化、功能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动熔体直纺及涤纶再生利用有色纤维的利用,涤纶及涤棉回用纺织品高值化再生利用。加强新型功能性纤维、高性能纤维及生物基化学纤维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化纤制造业向新兴材料产业转变。重点实施慈溪、余姚等地的行业改造提升试点。
(十)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推动向高端、智能、绿色和特色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光伏压延玻璃,节能环保型新型墙体材料、功能型化学建材和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积极推进建筑垃圾等大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探索石墨烯材料在非金属材料中应用。重点推进余姚、宁海、象山等地的行业改造提升试点。
(十一)金属制品行业。重点向功能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增品种、提品质,开发新型日用五金件、不锈钢制品、保险箱等新产品,提升表面处理水平,加强智能技术应用,发展高强轻型合金材料。重点实施余姚水暖器具、奉化卫浴、宁海五金件等地的行业改造提升试点。
(十二)造纸及纸制品行业。重点向绿色化、园区化方向发展。推进造纸行业的节能、减排、循环化改造,提升亩均效益。推进高性能、多品种的纸制品开发。重点实施北仑的行业改造提升试点。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集群化转型,全面培育产业链新优势
1.打造特色产业平台。深入推进全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工作,推进新建项目入园集聚发展,推进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建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以工业集聚区规划为导向,以特色化、专业化为重点,重点推进象山正大印花产业园、鄞州云裳谷纺织服装时尚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到2023年,力争创建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星级园区10个,培育市级传统制造业领域特色产业示范园区20个。〔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下同〕
2.培育重点产业链。实施全市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链培育工程,按“一县一业”要求,围绕重点产品、技术、企业、项目和平台,实施细分行业产业链专项培育和专项改造提升试点。深入推进绿色石化、汽车零部件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家电、文具、服装等中国特色产业之都建设。(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
3.推进优质企业培育。实施“千百”亿级制造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开展“雄鹰”行动、“凤凰”行动,强化政策扶持和精准服务,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鼓励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型发展。实施“放水养鱼”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引领未来竞争的重要新生力量和中坚力量。深化“小升规”培育,巩固提升规上企业质量。到2023年,力争新增千亿级企业2家,百亿级企业6家,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25家,新增小巨人企业6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二)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推动智能制造新模式
1.加大智能化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加大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动能。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实施智能制造2.0版,推进龙头企业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骨干企业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和中小企业实施“机器换人”、企业上云等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石化区、大榭开发区为重点的园区数字化改造,提升园区数字化管理和治理水平。到2023年,新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50个,新增工业机器人6000台以上,新建数字化园区10个。(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2.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借助supOS为代表的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培育和建设海曙服装云、余姚家电云等一批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构建基于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各类软件开发公司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一批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和基础共性工业APP。深入开展数字化赋能对接系列活动。到2023年,力争打造1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面向重点传统制造业行业的优秀工业APP300个。(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3.大力开发智能化新产品。以家用电器、汽车制造、消费电子等行业为重点,支持企业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数字化融合新产品。以智能成型装备为龙头,推动核心部件的技术攻关、提升配套能力,加强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物联网芯片等技术在产品中的集成应用,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产品迭代升级。到2023年,在智能产品、智能生活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智能化产品。(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三)加快品质化转型,全面增强企业竞争新实力
1.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组建研发创新机构,加大研发投入。鼓励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实施传统制造业行业重点技术攻关工程,突破一批行业“卡脖子”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独门绝技。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能力建设,提升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小微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标准信息等服务能力。支持骨干企业与全球研发机构、创新企业的合作。到2023年,传统制造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2%。(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
2.强化标准专利建设。实施制造业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围绕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文体用品等重点行业,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家、省的标准制(修)订,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优化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重点产业国家标准专库。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推动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构建高价值专利组合,推动传统制造业规上企业发明专利清零。推进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专利预审确权工作。到2023年,传统制造业领域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浙江制造”标准75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3.强化质量品牌提升。实施卓越企业培育计划,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推进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健全区域计量支撑体系,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导入国际测量管理体系。支持传统制造业行业争创国家级区域(行业)品牌,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品字标浙江制造”等省级以上品牌。加大对企业自主品牌培育的支持力度,加快布局一批星级品牌指导服务站,提供覆盖品牌创建、运用、保护、管理的全链条式服务。到2023年,培育传统制造业领域“浙江制造”品牌企业60家,“浙江制造精品”80个,驰名商标达到90个。(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
(四)加快服务化转型,全面推进业态融合新模式
1.强化工业设计赋能。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大创新设计在产品、系统、工艺流程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发展众包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模式。推动和丰创意设计广场、镇海I设计小镇的特色化发展,加快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设计成果转化和设计方案产业化。常态化举办各类设计对接交流活动,促进企业与设计机构的合作。到2023年,工业设计服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2.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龙头企业拓展服务路径,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支持制造业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分行业推广集中采购、供应链管理库存(VMI)、精益供应链等模式。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建设设备跟踪系统和网络服务平台,开展远程监测、故障诊断、远程维修等在线支持服务。到2023年,培育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2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3.创新营销模式。推广“互联网+优质制造”模式,深化实施“百网万品”、“春雷计划”、“严选计划”等拓市场专项行动,打造一批C2M“超级工厂”,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营销,推广“无接触配送”、“网红带货”等新模式。发挥宁波数字贸易港(eWTP)优势,支持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开拓海内外市场。全面实施稳外贸政策,做实“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培育外贸新增长点。(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五)加快绿色化转型,全面构建绿色制造新体系
1.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工厂星级创建行动,实行分层分级市级绿色工厂评价制度,推进化工、铸造等绿色行业创建工作。推进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示范创建工作,促进传统制造业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到2023年,创建市级绿色工厂100家,化工、铸造等重点行业绿色工厂创建基本实现全覆盖,市级及以上绿色园区20个,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产品。(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能源局)
2.加大绿色化改造。实施节能减排行动,以石化、有色及黑色金属加工、橡胶塑料制品、印染、造纸等为重点,推进企业生产制造方式绿色化、园区资源利用循环化。深入实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探索开展工业领域“绿色企业(项目)”系列贷试点,加大对绿色化改造的融资支持力度。到2023年,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00家,创建市级及以上节水型企业100家,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在98%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能源局)
3.开展“低散乱污”综合整治提升。围绕“低散乱污”问题突出的制造业“两小”企业和工业区块,以安全、环保等为重点,强化执法监督,提升安全、环保本质水平。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实施压铸行业整治提升行动,制定行业规范,倒逼落后企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提升可降解塑料原料供应能力,发展可降解塑料制品,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3年,完成落后产能淘汰500家,整治提升“低散乱污”各类问题企业1万家、盘活提升低效用地3万亩。(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能源局)
(六)加快全域产业治理,全面构建产业发展新空间
1.加强产业空间管控。编制和实施工业集聚区规划,建立“三区两线”的工业空间管控体系,引导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工业集聚区控制线管理,建立产业发展与工业用地稳定增长的匹配机制,探索控制线内外工业用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机制,确保工业用地总量稳中有升。制订产业用地标准,加强项目源头准入管理,探索建立工业用地“准入—供给—监管—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2.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方法,推进评价对象从规上工业企业向规下工业企业、从工业企业向工业区块(小微企业园、制造业特色小镇)拓展延伸。强化“亩产论英雄”综合评价结果运用,依法依规实施用地、用电、 用水、用气、排污等资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政策,建立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引导机制,促进企业加快提质增效。到2023年,每年完成低效企业达标提升500家以上,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保持全省前列。(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市科技局、市税务局、市能源局)
3.加快老旧、低效工业区块改造。以乡镇(街道)级、村级工业区块为重点,全域推进区块改造提升。支持属地乡镇(街道)进行整体布局、整体规划,推动大小不一、零星分布的工业区块抱团连片开发。加强工业用地二级市场管理,探索工业建设用地指标先用后补、村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机制。加大小微企业园的建设力度,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等多元主体参与小微企业园建设和工业区块改造。到2023年,完成区块改造提升项目120个,新增和改造提升小微企业园80个。(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经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体系。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协调解决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统计、监测、评估和考核体系,细化制订“一业一案”计划。各成员单位结合职责分工,强化工作推进、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各区县(市)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强化工作推进。
(二)强化试点示范。各区县(市)要结合当地传统制造业的实际,聚焦特色行业,制订分行业的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每年遴选转型路径明确、提升成效明显、保障措施有力的区县(市),开展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标杆区县(市)创建试点,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争取列入全省、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项目。
(三)加大激励支持。将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纳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范围。对列入计划的重点项目(任务),在财政补助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对符合条件的强链补链延链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大产业项目计划。开展年度综合评价,对列为省、市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亩均论英雄”改革督察激励的先进区县(市),在财政资金、土地指标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四)加大宣传引导。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的总结评估。通过组织现场推进会、工作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和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大力总结推广和宣传各地、各部门、各企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形成支持和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良好氛围。
 

附件:

行业改造提升试点清单

序号 重点传统制造业 重点试点地区
1 石油加工及化学原料 镇海、北仑、大榭
2 汽车及零部件 杭州湾、北仑、鄞州、象山、宁海
3 电气机械和器材 余姚、慈溪、杭州湾、鄞州
4 纺织服装服饰 象山、余姚、海曙、北仑、奉化、鄞州
5 有色和黑色金属冶炼及
压延加工
江北、鄞州、北仑、奉化、象山、宁海
6 文教用品 宁海、北仑
7 橡胶及塑料制品 慈溪、余姚、象山
8 农副食品加工 象山、慈溪、余姚
9 化学纤维 慈溪、余姚
10 非金属矿物制品 余姚、宁海、象山
11 金属制品 余姚、奉化、宁海
12 造纸及纸制品 北仑

 

 

来源:宁波政策公众号

官方微信
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

更多精彩等你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