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政策法规>政策法规>正文

【政策】《宁波市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建设方案》印发

发布时间:2021-08-05 10:12作者:管理员文章来源:智能制造协会


 [宁波市经信局8月4日公众号讯]  近日,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宁波市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建设方案》,现原文转发该公众号信息,以飨会员读者。



《宁波市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建设方案》印发:建设新智造示范应用引领区、新技术创新融合先导区、智能制造支撑产业集聚区


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围绕数字化改革部署要求,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为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提供有力支撑,近日,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宁波市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建设方案》。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特征,旨在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先进生产方式。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十四五”规划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围绕数字化改革部署要求,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围绕数字化改革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应用水平、创新供给和支撑能力为着力点,重点围绕新智造试点示范引领、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新兴技术融合应用、智能制造生态优化、软硬支撑产业提升、生产要素保障助力等维度实施六大行动,深化数字赋能制造业转型,努力将宁波建设成为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为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部署,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服务为支撑的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地区、行业和企业积极性,结合行业/产业特点,分层分类引导,推动智能制造发展。


创新驱动,增强动力。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推进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围绕智能制造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开展技术、工艺、装备、软件和管理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应用,变革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发展形态。


示范引领,优化生态。聚焦新阶段新要求,以“未来工厂”为标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引领新一轮智能化技术大改造,培育壮大新智造企业群体。大力推广典型经验,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夯实网络基础、服务支撑和安全体系,构筑资源汇聚、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制造新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新技术融合程度进一步深化,建立“新智造模式普及、创新能力突出、新技术融合发展、生态体系优化、基础产业夯实”的全面发展格局,打造新智造示范应用引领区、新技术创新融合先导区和智能制造支撑产业集聚区,力争建成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


——打造新智造示范应用引领区。推进行业产业大脑试点,实现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水平国际领先,新智造模式推广普及,在重点行业内打造一批“设施高度互联、系统高度互通、数据高度互享、业态高度互融”的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打造省级“未来工厂”15家以上,新建市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项目400家以上,“5G+工业互联网”试点企业200家以上,新智造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打造新技术创新融合先导区。掌握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形成一批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品和示范性项目。到2025年,新增10个以上全国性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累计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3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6000家。


——打造智能制造支撑产业集聚区。以工艺、装备、技术、软件等为核心建立上下游协同配套的产业链体系,推动产业集群组织、集群服务和集群生态更加完善,全力建设软硬件支撑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区。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其中关键基础件产值达到1300亿元,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工业软件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5%。


6.jpg



重点任务

新智造推广普及行动


1.分级推进智能化水平提升。开展新一轮智能化技术大改造,分层级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扩面。推动工业企业加快网络升级改造,拓展工业机器人应用,从生产制造数字化向设计研发、物流仓储、营销管理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从人机物互联的企业“内链”向覆盖供应链、产业链的企业“外链”延伸,巩固提升企业竞争力。聚焦我市“246”产业集群重点优势行业,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和基础,以“企业数字化改造、行业平台化服务”等模式推进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着力推进石化、汽车、服装、家电、模具、紧固件、高端装备、仪器仪表、轴承等行业企业加快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壮大行业平台,推广优秀系统解决方案,促进行业数字化发展。以小微企业园等为重点,培育区域级平台服务商和园区数字化服务商,为入园企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服务,重点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园区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和企业数字化等维度建设数字化企业园,整体提升区域数字化水平。到2025年,新增工业机器人2万台,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2.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引导中小企业结合发展实际,在生产制造关键环节开展“机器换人”,采用加装低成本、模块化设备或装置开展关键工序数字化改造,通过“平台+APPs”、“上云上平台”等模式实施数字化升级,逐步探索从“单台设备—成套装备—生产车间—制造工厂”的数字化发展路径。支持中小企业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逐步进行云化改造,通过上云用云降低IT建设成本,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等核心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便捷获取数字化服务。加快培育云服务商,引导各类云服务平台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共性问题,打造低成本、低门槛、易部署的轻量级解决方案,提升中小企业快速响应和柔性高效的供给能力。到2025年,累计实现上云企业10万家,省级以上云上平台标杆企业累计达180家。


3.打造新智造群体标杆。实施新智造试点示范,建立完善“未来工厂”培育机制,培育以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为基础,以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为特征,广泛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革新生产方式,引领新一轮智能制造的“未来工厂”标杆。依托重点行业、标志性产业链、特色工业园区,通过计划培育库的建立、“百场”系列对接活动的实施、优秀案例的遴选推广、标准的宣贯等举措,加大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的复制推广应用,打造以“未来工厂”为标杆、以“5G+工业互联网”试点为引领,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企业群体,全面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到2025年,打造省级“未来工厂”15家以上,建设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00家以上,新智造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4.积极建设产业大脑新场景。依托省产业大脑和宁波一体化智能化平台,以宁波城市大脑数据资源体系和工业、商贸、农业、金融、科技、港航等经济领域相关系统数据为基础,推动政府侧、企业侧数据汇聚、有序交互和融合应用,建设重点行业产业大脑,力争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创新产业大脑应用场景,升级迭代宁波制造强市大数据平台,构建并迭代提升亩均论英雄、产业链数据中心、产业地图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完善企业画像、政策画像、企业综合评价、全域治理数字化等功能,实现对我市经济运行监测、产业规划引导、重大项目布局、关键资源要素科学配置。推进绿色石化、汽车、新材料等优势领域以及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核心领域产业大脑建设。完善宁波企业码平台,深化企业侧应用场景建设。到2025年底,产业大脑融合应用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全市重点优势领域产业链数据中心建成,实现千亿元级以上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应用全覆盖。


(二)自主创新突破行动


1.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速集成突破。针对制造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先进设计制造工艺技术以及先进感知与测控、控制与优化、建模与仿真、工业大数据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克智能感知、高性能控制、人机协作、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研发人工智能、5G 、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


2.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强化领军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作用,围绕关键工艺、工作母机、数字孪生、工业智能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载体,争创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发平台。加快智能制造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鼓励企业建设试验验证平台,推动海天注塑、奥克斯、爱柯迪、慈星、智昌等龙头企业加快智能制造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形成“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一体化推进的发展模式,开展“研发、转化、孵化、招商、基金”功能于一体的建设运营试点,承担省部级以上重大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推动华为鲲鹏(宁波)创新中心、阿里宁波创新中心等重大载体建设,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中心。


3.推进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与标准建设同步机制,推动企业将核心专利转化为标准,联合第三方标准化组织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推动技术成熟度高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发展,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充分发挥标准在实施智能制造中的支撑作用,从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5G+工业互联网”试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系统解决方案、工业APP等不同层面开展标准细则制定,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地方标准的宣贯、实施和应用。


4.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聚焦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承担部、省、市级重大创新任务,开展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单项冠军培育计划清单,实现从创业型、科技型、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的梯度升级,加强对培育企业的监测、指导和跟踪服务,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在智能制造领域打造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化发展、平台化转型、场景化突破。到2025年,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00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100家。


新技术融合赋能行动


1.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应用。强化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推进机器视觉、智能传感、深度学习、数字孪生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机器人、装备制造、智能运载工具产品中的应用,全面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支持和引导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物流和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提高对客户需求及特征的分析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科学决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先进算法、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及设备在制造业智能生产、智能决策、智能物流、智能监测、智能溯源等领域的应用。到2025年,打造5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试点项目。


2.推进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应用。重点打造以supOS工业操作系统等为基础,以重点行业级、龙头企业级、特色区域级等功能性平台为支撑的“1+N+X”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行动,围绕石化、汽配、服装、模具、家电等重点行业和典型园区,以及雅戈尔、公牛等制造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一批基础共性、行业通用、企业专用的优秀工业APP,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创新,推广普及“平台+APPs”数字化改造模式。到2025年,培育形成1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发展10个以上全国性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


3.推进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应用运用大数据采集、分析、挖掘等技术,提高监测追溯、预测维修、质量控制、供应链预判、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服务能力。推动工业数据全面采集,支持工业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升级各类信息系统,推动研发、生产、经营、运维等全流程的数据采集,推动工业通信协议兼容统一,打破技术壁垒,形成完整贯通的数据链。组织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积极推动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标准宣贯,遴选面向“246”重点行业的企业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到2025年,争创15个省级以上大数据试点示范项目。


4.推进区块链与制造业的融合应用。依托区块链技术,基于分布式的可信交易网络和数据真实防篡改的特性,加快传统制造行业的模式创新和资源整合。利用区块链技术在联盟内的数据透明,交易可信、数据安全方面优势,通过分布式节点,联合装备制造企业、通信设备制造商、电子信息制造商,软件服务企业、工业自动化公司、系统集成企业、科研院所、金融和保险服务机构等,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技术服务、系统集成和金融服务等功能的跨行业智能制造生态圈。到2025年,集聚150家区块链企业,打造50个区块链应用场景。


5.推进5G与制造业的融合应用从实施区域推广拓面、应用场景提升、行业试点扩展、技术产品创新、发展生态优化等多维度着力,推动典型应用场景复制和新场景挖掘,推动优秀试点案例的宣传推广,推动本地化融合产品在“5G+”中的创新应用,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树立一批试点示范标杆,创新一批5G融合产品,形成一批生态创新团队,围绕纺织服装、汽车汽配、家用电器等重点行业,推动“5G+机器视觉”、“5G+AGV”、“5G+AR”等典型场景在智能检测、物流仓储、生产辅助、产品运维等领域应用,全面提升“5G+”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融合创新能力。到2025年,形成20个“5G+”典型应用场景,建设200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


生态体系优化行动


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依托全市5G基站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外网升级,加快5G独立组网的基础网络建设,率先在重点产业园区、工业龙头企业区域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加快实施企业外网络和网间互联互通节点的IPv6改造,提升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保障网络安全。支持工业企业综合运用5G、时间敏感网络(TSN)工业无源光网络(PON)、边缘计算(MEC)等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开展针对既有生产设备与系统的内网改造,提升异构工业网络互通能力,实现工业网络的一体化升级。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企业节点建设,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应用。到2025年,打造4万个5G基站,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注册量超过5亿个。


2.加快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围绕智能制造安全需求,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建立工控信息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引导企业增强工控系统安全监测防护能力,鼓励开展企业侧工控安全态势感知节点部署。积极培育工业安全服务机构,总结一批安全类解决方案、选拔一批优秀示范企业、培育一批专业服务机构,落实企业安全防护主体责任。培育工控安全国产化产品,推动国产化产品试点应用。


3.壮大智能制造服务供应支撑。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合制造业企业加强供需互动、联合创新,推进关键工艺、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工业网络的系统集成和深度融合,开发面向典型场景和细分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聚焦“246”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分行业分主题组织各类智能制造供需对接活动,复制推广具有行业代表性和领域典范性的优秀案例和融合产品。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遴选一批可推广复制的优秀系统解决方案。到2025年,培育形成100家省级以上智能制造服务供应商。


产业支撑提升行动


1.做强关键基础件。以下游数控机床、机器人、工程机械等新一代整机需求为牵引,以慈兴集团、菲仕电机、赛克思液压和华朔科技等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鼓励发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压液压件及高性能泵阀、特种电机、精密模具等主导产业,实现重点产品突破和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聚焦航空航天、海工装备、智能装备等主机装备配套需求,积极开展产业链合作和技术攻关,推动传动件向高精密、气动元件向高可靠性和高智能化、紧固件向高强度、铸锻件向更专业方向发展。遴选一批“卡脖子”关键零部件,通过持续实施重点领域补短板行动,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和装置。到2025年,关键基础件产值突破1300亿元。


2.壮大智能装备制造业坚持高端化、自主化、智能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智能测控装备、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行业专用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等。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度融合,支持装备制造商研制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功能的高端数控机床、检测装配、物流仓储等智能制造装备。聚焦汽车、注塑、家电、纺织等行业急需的专用生产设备、产线及检测系统,鼓励支持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企业、用户单位联合研制注塑机等智能成型装备。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配套完善,补齐减速器、编码器、控制器、执行器技术短板,布局机器人整机产品。构建形成“关键基础件—数控系统等其他关键功能部件—智能装备(智能成套装备)”产业链体系。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产值打造300亿元,智能成型装备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


3.培育集成电路产业。强化制造装备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培育以特色工艺集成电路芯片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集中发展第三代半导体、IGBT模拟及数模混合电路、MEMS等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围绕集成电路设备和材料、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重点环节,力争实现国产化替代乃至本地配套。加强集成电路设备开发与应用,发展离子注入机、涂胶显影设备、键合机等集成电路专业化加工、封装设备。丰富特色工艺芯片产品线,推动信号链产品及电源管理类产品等模拟芯片工艺和技术提升,大力发展“光通信—传感器—分立器件”产品,加大封装环节技术创新,打造先进系统的组装工艺,推动集成电路特种封装技术研究与开发。到2025年,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4.提升工业软件支撑能力。鼓励支持软件企业和工业企业联合开展智能制造基础软件、研发设计软件、工业控制软件、数据管理软件、虚拟仿真测试、物流管理软件及系统解决方案的攻关,提升智能制造软件的自主可控。发展服务于装备制造、家电、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物联网等产业升级需求的嵌入式系统软件,推动嵌入式软件在人机操作面板、控制机床、电机驱动、测试设备、环境监测等相关装备和产品中的应用。建立工业软件公共服务体系,打通工业软件服务商和制造业企业的供需对接渠道,直接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到2025年,工业软件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5%。


要素保障助力行动


1.构筑创新人才梯队。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发挥甬江实验室、龙头企业等创新平台的作用,依托甬江引才工程、顶尖人才集聚行动等方式,集聚一批智能制造领域“掌舵领航”的领军人才。突出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等专业化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人才集聚支点作用,开展优势学科人才联合培养,加快培育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在职人员、转岗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术和知识结构升级。依托新时代宁波工匠培育工程,强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支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与院、校、协会等共建产教合作联盟,开展产业急需人才定制化培养。


2.深化金融支持智能制造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突破、智能装备与系统开发、公共平台建设、智能化改造、示范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辖区内银行机构设计支持智能制造专项贷款的金融产品,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贷款,推广无还本续贷、循环贷等方式,扩大小微企业智能化改造首贷、信用贷,增加技改贷。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为智能制造相关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缓解融资难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能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务。


3.深化土地要素供给改革。强化推进国家智能制造新高地建设项目用地总量保障,实现重点项目“应保尽保”,建立工业用地供给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机制。实施差别化供地政策,推广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分割出让等多种供地方式。落实“标准地”出让,重大智能制造项目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指标应参照各行业控制值标准。实施智能制造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改革,落实园区项目土地利用全过程管理,实现项目开竣工、投达产、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和土地使用权退出的全过程管理,对未达标的项目投资方进行追责。



保障措施

加强统筹协调


推动建立市委人才办、市委网信办、发改、经信、教育、科技、公安、财政、人社、规划、应急、市场监管、金融等多部门参与的协同机制;市经信局负责牵头统筹推进,鼓励各区县(市)研究制定地区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认真组织实施。同时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咨询委及相关科研机构、智库作用,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加强政策扶持

强化产业、人才、科技、财政、税收、知识产权等政策协同,重点支持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5G+工业互联网”等试点示范创建,支持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和创新应用的培育推广,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加大金融对新智造信贷支持力度,建立财政、金融政策联动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信贷支持。


推动开放合作

扎实做好现有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相关平台和创新载体在宁波本地的推广和合作,鼓励与国家级大平台合作,以宁波为基地,扩大平台在区域、全国的影响力,提高我市平台的服务水平。支持我市各研究机构和企业与国内外相关组织在架构、技术、标准、应用、人才等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利用世界数字经济大会、中国机器人峰会等平台,发布我市最新发展成果,加强与国内以及世界领先平台的合作和对接。


加强宣传引导

广泛开展宣传培训活动,支持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企业、高校院所、政府机构等联合举办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高端活动以及产业对接、产教融合、人才实训基地等成效明显的活动。提高全社会对智能制造发展的认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实施智能制造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墙。


来源:宁波市经信局


官方微信
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

更多精彩等你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