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政策法规>政策法规>正文

《宁波市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建设方案》印发:成为基础设施引领地、科技创新新高地、融合应用荟萃地

发布时间:2021-09-02 13:51作者:管理员文章来源:智能制造协会

360�20210902135244872.jpg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全新应用模式和新兴产业生态,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按照浙江省数字化改革要求,结合宁波市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以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建设目标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夯实、关键技术能力突出、融合创新应用深化、平台体系化升级、产业发展生态繁荣、安全保障有力等六个方面,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全球工业互联网研发应用基地,实现工业互联网整体发展阶段性跃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建设原则

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定位,坚持推进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发展齐头并进,坚持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坚持全面建设与特色优势相结合,将工业互联网打造成为数字化改革的新标杆。

 

坚持融合创新,平台引领。立足产业发展特点和区域竞争优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平台发展生态,集聚优质资源要素,明确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促变革、以应用促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发展之路。

 

坚持协同发展,区域联动。积极助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建设,支持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企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运营服务商等生态主体协同共进,加强市内区域间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周边区域间资源对接共享,形成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三、总体目标

2025年,全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效突出,新模式、新业态、新设施大范围推广,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引领地、科技创新新高地、融合应用荟萃地和产业发展集聚地四大高地,成为基础设施一流、技术创新突出、应用特色彰显、产业生态繁荣、安全保障有力的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

 

——打造基础设施引领地。建成5G基站4万个,改造优化全市重点工业区域的企业内外网络基础设施,打造20个以上5G全连接标杆工厂。全市重点优势领域产业链数据中心建成,实现千亿元级以上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应用全覆盖,基本形成网络覆盖全面、标识能效突显、数据资源汇聚的“引领地”。

 

——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工业互联网领域技术原创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在智能制造、5G、边缘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支撑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掌握50项关键核心技术,新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平台3家以上,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的工业新产品,推动建设全国领先的工业互联网科创“新高地”。

 

——打造融合应用荟萃地。在重点行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集成,加强工业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和典型案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发展成熟。培育创建省级“未来工厂”15家以上,建设“5G+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200个以上,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累计达10万家,新增10个以上全国性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争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成特色明显、带动效应强的创新应用“荟萃地”。

 

——打造产业发展集聚地。以网络、装备、软件、平台、安全、应用等为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3千亿元,培育1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加快建立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资源汇聚、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安全保障的产业生态,安全基础夯实巩固,全市工业重点防护企业安全诊断实现“全覆盖”,争创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成为全球知名、国内一流的产业发展“集聚地”。

 

1.jpg 

 

重点任务

 

一、完善新型基础设施

 

1.加速企业内网升级

开展针对既有生产设备与系统的内网改造,推动信息技术网络与生产控制网络融合,实现工业网络的一体化升级。支持工业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鼓励企业结合多接入边缘计算(MEC)、工业无源光网络(PON)、时间敏感网络(TSN)、5G网络切片等新技术改造现场网络和系统,提升异构工业网络互通能力,推动信息技术(IT)网络与生产控制(OT)网络融合。支持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达到内网改造标杆,到2025年,打造20个以上5G全连接标杆工厂。

 

2.推动企业外网建设

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的网络服务,以宏站、微站、室分等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在重点产业园区、工业龙头企业集聚区域实现5G等新型网络连续覆盖,提供高质量的外网。鼓励工业企业、平台服务商、基础电信企业探索云网融合、确定性网络、IPv6分段路由(SRv6)等新技术部署,开展5G等网络新技术试点验证。

 

3.推进标识解析应用

加强标识规模化应用推广,加快我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体系建设,推动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等融合发展,推动标识解析与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创新。加快标识解析服务在各行业规模应用,提供面向工业互联网企业的标识注册、分配、查询、解析等服务,促进跨企业数据交换,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质量管理水平。到2025年,标识解析注册量突破5亿,日均解析量达到20万次。

 

二、强化技术能力提升

 

1.加快核心技术突破

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加强关键领域基础研究,加强工业机理模型、先进算法、数据资源的积累、突破与融合,聚焦工业互联网网络、标识、平台、安全等重点领域,完善重点技术动态排摸机制,迭代编制核心技术攻关“三色图”。推动5G、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大数据、区块链等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技术研究,加快部署智能传感与仪表、智能网关、协议转换、数控机床、工业基础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等重要软硬件产品。到2025年,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新增关键核心技术数量50个。

 

2.优化创新载体布局

重点依托甬江科创大走廊区域布局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5G+等各类创新载体,打造全市工业互联网科创高地核心引领区。聚焦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技术领域,积极对接部属、高校科研院所在甬建立分支机构,联合开展产品研发与应用创新。加快推进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发展壮大。对接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计划部署,积极创建国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新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研究院3家以上。

 

3.加强开源生态建设

推进工业互联网开源生态体系建设,围绕开源开放平台共性基础和交叉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开源社区和项目,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平台服务商等主体联合,共同建设以supOS工业操作系统等为基础的工业互联网开源平台。发挥开源社区“开放共建”优势,汇聚全行业信息技术(IT)、生产控制(OT)人才,形成开源成果并转化成标准,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和应用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策源地。

 

4.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等主要发展领域,结合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和趋势,鼓励企业参与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等产业亟需的标准研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入工业互联网国家标准化组织,参与制定工业互联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搭建测试环境,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开展共性技术标准实验验证。

 

三、壮大平台中枢体系

 

1.强化基础性平台服务

推动基础性平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提高核心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能力。鼓励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强与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行业性平台企业等合作,提供算法模型、微服务组件、开发工具以及工业APP的共享、交易、分发等服务,不断提升基础平台的功能承载、资源融合、快速响应、公共服务等能力。培育和引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示范引领和产业集聚作用,在云化MES、协同制造、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技术解决方案等方面提升运营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建设。

 

2.加快功能性平台建设

夯实重点行业级、龙头企业级、特色区域级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能力。在模具、成型制造、汽配、家电、服装等重点行业或细分领域,建设一批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满足行业企业在设备管理、过程管控、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特色需求,推进模块化、微服务化的工业技术知识集聚;引导服装、家电、汽车、装备等制造业龙头建设企业级平台,并向产业链上下游输出功能服务,推动人员、设备、数据等要素和业务集成,优化产业链企业分工与协作;支持依托小微园区、重点工业园区等建设区域级平台,统一面向园区企业提供“标准化、通用型、低成本”数字化解决方案,汇聚区域数据和资源,加快园区和入园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到2025年,新增全国性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10个。

 

3.推动数据汇聚共享

以宁波城市大脑数据资源体系和工业、商贸、农业、金融、科技、港航等经济领域相关系统数据为基础,加强与省级产业大脑等数据中枢的联动,汇聚形成政府侧数据仓。以supOS等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以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支柱,推动企业侧数据流通、资源汇聚。以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支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打通政府侧和企业侧数据仓,实现产业发展数据与公共资源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4.创新产业大脑应用场景

依托省产业大脑和宁波一体化智能化平台,升级迭代宁波制造强市大数据平台,构建并迭代提升亩均论英雄、产业链数据中心、产业地图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完善企业画像、政策画像、企业综合评价、全域治理数字化等功能,实现对我市经济运行监测、产业规划引导、重大项目布局、关键资源要素科学配置。推进绿色石化、汽车、新材料等优势领域以及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核心领域开展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完善宁波企业码平台,深化企业侧应用场景建设。到2025年底,产业大脑融合应用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全市重点优势领域产业链数据中心建成,实现千亿元级以上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应用全覆盖。

 

四、加快融合创新应用

 

1.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围绕绿色石化、汽车汽配、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依托新一轮智能化技术大改造行动,发展大型企业引领推广、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的融通发展模式,加大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支持大企业打造未来工厂、智能工厂等标杆项目,建立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协同,鼓励其向平台化转型发展;推动中小微企业通过“平台+APPs”、“上云上平台”等模式实施数字化升级,在生产制造环节推广“机器换人”,应用低成本、模块化智能模组等实施数字化改造,发展全生产环节自动化、数字化。到2025年,培育创建省级“未来工厂”15家以上,建设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00家以上,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累计达10万家。

 

2.深化新技术融合应用

鼓励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智能化水平高的优势骨干企业,开展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集成创新。加快推进“5G+”在远程控制、仓储物流、智能检测、运维诊断等领域的应用开发;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风险监测预警、工艺流程优化、机器视觉检测、产品良率优化等领域的场景探索;加快推进“区块链+” 在标识解析、协同制造、工控监管、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创新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培育一批示范效应明显的标杆企业,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级有关试点示范专项。在试点实践中提炼总结经验成果,加快经验模式推广复制。到2025年,建设“5G+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200个以上。

 

3.培育高质量融合产品

面向汽车、石化、家电、服装、模具等行业需求,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技术、工业流程、工业数据、工艺经验、制造知识与软件技术融合,培育高质量工业APP产品。鼓励各类开发者开发一批应用价值高、带动力强的行业通用工业APP,一批面向特定领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企业专用APP,一批普适性强、复用率高的基础共性工业APP。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工业APP的支撑能力,支持平台建设微服务资源池,引导企业对接供需信息,创新开发应用模式。到2025年,培育优秀工业APP产品500个以上。

 

五、集聚优化产业生态

 

1.加强企业主体培育

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型企业,重点在工业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智能装备等领域培育发展浙江蓝卓、创元、中之杰、捷创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型龙头企业。(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协同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网络通信、信息安全、工业装备、电子信息、工业软件等工业互联网关联领域,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品牌优势明显的创新型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扩大工业互联网企业创新主体规模,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打造一批单项冠军和高新技术企业。

 

2.加快产业链培育

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和安全、电子信息、工业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工业互联网细分领域,重点发展包含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仪器仪表等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工业APP,包含通讯模组、网络设备、工控防火墙、访问控制、安全集成等工业网络与安全产品及服务,着力构建以“数据采集-平台汇聚-创新应用”为主体,以网络基础设施、工控安全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3.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统筹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以前湾新区、南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等区域重大平台为依托,以“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特色小镇为载体,围绕智能装备、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加快建设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先导区。支持高新区鲲鹏产业生态园建设,引进入驻鲲鹏生态、5G相关的软硬件企业;打造海曙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特色区,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园、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园、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建设;聚焦江北工业物联网产业园,开展物联网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推动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打造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争创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

 

4.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积极融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形成“一体化”和“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支持科研院所、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通信运营服务商、行业龙头企业等生态主体协同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本地优秀企业申报长三角示范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及解决方案供应商,促进平台和专业服务机构跨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周边区域间供需资源对接共享,增强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带动作用。

 

六、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1.构筑工控安全防护体系

建立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围绕智能制造安全需求,开展全市工业重点领域工控安全诊断服务。建立工控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网络,引导企业增强工控系统安全监测防护能力,鼓励开展企业侧工控安全态势感知节点部署。引导鼓励工业企业、工控安全企业、相关测评单位开展合作,探索实施重点行业领域的工控系统网络测试床项目,增强工控系统及其安全产品的可靠性。支持本地信息安全技术企业提升主动监测、被动诱捕、威胁情报获取等工控在线监测安全能力。到2025年,实现工控安全重点防护企业诊断“全覆盖”。

 

2.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

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开展,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围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重点行业实施指南,引导重点行业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对标自查自评自改,督促企业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针对石化、冶金等重点高危行业,推动工业企业聚焦设计、生产、服务等关键环节融合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引导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环节的技术改造投入,推进安全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改造。

 

3.加强安全技术服务供给

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产品研发和应用,遴选优秀网络安全产品,培育工业互联网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面向重点行业与典型场景打造整体解决方案和集成技术产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地信息安全企业,提升网络运维、行业应用推广等运营服务能力。鼓励和利时、绿盟、奇安信等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宁波加大发展,推动国产化产品试点应用,加快形成优秀安全解决方案和供应商目录,实现供需快速精准对接。到2025年,本地优秀信息安全企业达到30家。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依托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健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进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政策落实、重点项目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政策资金管理等工作。各区县(市)根据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认真组织落实。推动产业联盟、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加强沟通合作,形成推进合力,打造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二、强化政策支持

落实支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系列政策举措,加大分类指导、因业施策力度,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统筹市级财政项资金,扩大相关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政策覆盖面,强化资金引导作用,加大精准扶持力度。优化投融资环境,降低工业互联网企业融资成本,引导各类投资基金向工业互联网领域倾斜,保障资金支持力度,丰富财政补助方式,协助落实各项贷款、融资支持,主动对接政府产业基金。

 

三、建立评估机制

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安全保障等维度构建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发展监测分析平台,助力产业大脑打造,为产业规划、项目布局、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撑。联合国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部属单位,为全国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评估工作提供宁波范本、宁波模式、贡献宁波智慧。

 

四、优化人才供给

支持引入国内外工业互联网领域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机构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和系列对接活动,激发企业内生发展动力。推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加强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工科”建设,打造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和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懂技术、懂标准、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五、营造发展氛围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度激发工业互联网领域创新能力。面向工业互联网领域企业的项目孵化、技术提升、政策咨询、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争取举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论坛会议、创新大赛等活动,营造工业互联网比学赶超的发展氛围。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打造宁波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品牌。

 

 来源:宁波市经信局

 

官方微信
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

更多精彩等你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