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协会服务>产学研合作>正文

小小的工厂学徒,凭什么让跨国企业高管大跌眼镜?

发布时间:2022-04-28 13:22作者:管理员文章来源: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

1.png

导语

上周五傍晚,我接女儿放学,走在街上,见对面走来一位运货的老人。老人穿着破旧,弯着腰,闷着好大力气拖车前行。女儿看着他几秒钟,忽然意识到什么似的,指着老人对我大声说:“妈妈,是不是如果我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将来就和他一样?”当时,我有种说不出的难过,忽然意识到自己教育上的不妥。我急忙告诉女儿:“你这么说,他听到了要难过的”。我又告诉她,每个人都值得尊重——我不确定女儿是否听懂了。看着老人逐渐走远,我仍然对女儿的话感到歉意。老人所代表的一代人,或许无法改变时代赋予的命运,但今天的孩子们,考不上大学就注定无缘精彩人生、成为社会的弃儿吗?戴着学历的有色眼镜看待人生,其实非常荒诞。 我们看到,一方面,每年上千万大学毕业生,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与现实脱节,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另一方面,教育分流改革后,很多初中毕业进入职业教育的孩子,觉得自己前途渺茫,小小年纪就失去自信和上进心。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让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方式,去创造自己的个人幸福与社会价值,就像1998版《新华词典》中的例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唯有选择是自由的,选择才有价值。在今天这篇文章里,让我们听听伟事达演讲人、均胜集团前副总裁、宁波智能制造协会执行会长郭志明老师讲述的“双元制”故事。“双元制”是德国一种在企业现场和职业学校同时进行的教育体系,它最大价值莫过于,让每个不走“考大学”这条路的孩子,都能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获得体面的人生。


正文:4519字

阅读:10分钟

来源:老椅子教练

撰稿:Elsa

转载请留言


上大学并非孩子的唯一出路,尤其是在德国。

在德国的企业里,双元制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拥有着与高学历专业人士相近的收入,并有机会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我们从几个小故事中感受一下,德国人如何把双元制融入企业、社会生活乃至人们的价值信念。

故事一:他们是德国的未来
 2010年,在均胜集团公司担任资深副总裁的郭志明远赴德国。这次行程的契机是公司准备收购一家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郭志明了解了这家企业的经营情况,有1200多名员工,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缩减了生产规模,并让300多名工人回家待业。
但他注意到,有八十来个编外工人的工作没有变化,一直都不在调整的范围内,看起来也不是公司的资深员工,一张张面孔都很稚嫩。公司有具体人员负责他们工作的安排,按时发工资。郭志明觉得他们有些特别,一问CEO才知是双元制技校培训生。公司根据他们的实习年限,支付同岗位工人40-70%的工资。
金融危机期间,公司的经营已经很艰难了,郭志明不免困惑,继续问CEO:“其他员工没意见吗?财务负担得起吗?”对方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轻声地说:“他们是德国的未来。”感觉就好像在说今天的天气。
更有意思的是,并购完成之后,公司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召开新闻发布会,而是举办了一次新股东与实习生的见面会,对技校培训生的重视可见一斑。 

郭志明对德国双元制的了解逐渐加深,他看到这家公司的做法在德国其实很普遍。在德国企业的监事会成员中(类似国内的董事会),要求必须有1/3成员来自员工委员会(蓝领工人的准工会组织),会议上形成的意见也要有他们的签字,而且这在德国是一项严格的规章制度。德国蓝领工人的地位,用我们的话形容,可以说是“很厉害”。

“他们是德国的未来”这句话给郭志明的触动不小。德国制造业何以领先全球?答案不言自明。


故事二:当年的学徒,今天的局长

时隔八年,郭志明陪同宁波市副市长远赴德国安贝格市,考察德国数字化标杆企业。他们去了西门子的安贝格公司,还顺路去看了均胜并购的自动化企业IMA,并拜访了安贝格市政府。 

2.jpg3.jpg∆ 宁波市副市长访问团与安贝格市副市长接待官员合影

安贝格市副市长和一名主管经济的局长接待了宁波市政府代表团。谈话间,郭志明说起了IMA公司,那位局长眼睛一亮:“我当年就是在这家公司完成学徒制培训的!”他对IMA有很深的感情。郭志明觉得感慨万千:如果他知道并购IMA的那家企业(均普智能公司)已经在中国上市了,当年的IMA公司销售总监已是均普智能全球副总裁,一定更为惊喜吧!

4.png

 郭志明与安贝格市经济部部长 后者曾在IMA自动化完成双元制培训

那位局长和郭志明一行合影后,千叮万嘱一定要把合影发给他。一张合影如此被期待和珍惜,是因为IMA的学徒生涯是他一生中难忘的日子。能在现场学习还有企业发工资,很充实。这段生涯,是对年轻学徒的无声勉励。基于这种信任,均胜集团与安贝格市政府的合作也非常顺利。

故事三:令人大跌眼镜的第一学位

在德国,双元制会给年轻的学徒一身就业技能,但并不会成为定格他人生的标签。学徒技师通过再教育,一样可以圆大学梦。 

均胜集团并购德国普瑞公司之后,邀请德国汽车电子协会的主席担任该公司的外部董事。他拥有博士学位,是少见的能力特别接地气的人。郭志明与他很投缘,相约一起喝酒。酒过三巡,无话不谈,又谈起了那位董事的博士学位。

对方拿着酒杯靠近郭志明,说了一句让他大跌眼镜的话:“我的第一位学位是双元制学徒”。

学徒可以当局长,也可以读博士。在我们看来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生,在德国却很正常。德国给双元制学徒未来的发展更多选择,毫不设限。

现在,郭志明从均胜集团退休,担任宁波智能制造协会执行会长,从协会的角度力推双元制。他告诉老椅子教练,制造业用人的一个趋势是随着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智能手机自动化产线制造、使用车间电子看板等。对于制造业中的先导企业来说,双元制教育既是一种用人解决方案,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老椅子教练也邀请郭志明执行会长介绍了宁波双元制的探索以及如何做好双元制。

宁波双元制“落地生花”

从2018年起,彼时担任均胜集团副总裁的郭志明为了解决均普智能的人才需求,就借鉴公司在奥地利、德国的双元制经验,开始了在宁波的探索。宁波的制造业发达,拥有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列,所以企业有储备人才的需求。

郭志明最早与宁波大专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展对口的实习项目。在大专三年教育的最后一年,以就业实习项目对学生进行企业相关课程和实践操作的培训。虽然这次还没有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但也积累到了经验,有了按图索骥的那张图。尤其难得的是培养了均普智能第一波自主培养的本土技术人员。 

后来,郭志明跟同伴又访问了由上海奥地利企业联合商会与上海应用技术学校合作的双元制项目。见到他们在做原汁原味的双元制,比如在突破体制约束、培养模式改革、高行业适配度和投资力度上都做得非常好,遗憾的是受限于跨省招生,没有与宁波开展合作,但郭志明看到了双元制的确可以在国内做得非常好,前景很大。 

紧接着,协会在宁波本地找到了合作伙伴:宁波技师学院。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理念上彼此难得地契合,很快就从设想进入到了项目设计,双方联合成立了“均胜智能制造学院”,学习德国双元制培训方法,完善“新型学徒制”模式,采用“企校双制、工学一体”,合作完成对学员的培训。

5.jpg

 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仲朝为均胜集团和宁波技师学院产教融合成果

——均胜智能制造学院揭牌

目标也非常清楚:5年内用双元制打造百名符合企业需要的智能制造专门技术工人人才。培养模式也经过几轮讨论,最后确认为3+2+1的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基础技能知识教学+2年校企同比例培养轮替+1年企业全职试岗培育。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在培养第三届学生。

6.jpg

在这个项目中有一些值得介绍的创新点,比如新增了学生双导师毕业设计答辩制,企业参与定制学生前三年理论知识培育课程体系等。这两点特别能体现企业在双元制中发挥的作用,使双元制培养的人才具备更高的行业适配度。同时,针对技师学员的项目合作经验与成功案例,也可以扩展到大学教育阶段,应用到研发工程人才的培养上,有机会解决本土智能制造研发人才匮乏的问题。

做好双元制,需要做好四点


7.jpg

∆ 郭志明为伟事达006组演讲

经过十多年对双元制的探索和实践,郭志明梳理出了做好这项工作的几个要素。

首先是企业,尤其是处于先导位置的那些企业,应真正担负起责任和使命,认真投入人才、资源与资本。而其他企业要尊重这种投入,简单的拿来主义和挖角意识都要不得(从德国双元制的经验来看,大部分人才会留在本企业中,仅有不到2成是到其他企业或对手企业)。

第二是行业协会的协调功能。双元制涉及的各方诉求不同。企业推行培养项目的终极目的是获得自身的人才资源与优势,学生参与项目的目的是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学校的目的是改良现有教学模式与体制提高培养效果。这三种诉求很难统一,涉及到人才留用、教育体制、教学审批、证书认证、人身安全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单一角色很难兼顾三方的利益,找到让整体都满意的方案(这可能也是国家推行职业教育多年而响应一直不高的现实原因),所以行业协会在建立统一的合作模式上可以发挥优势,对行业人才共同投入,共同培养,使行业企业共享人才资源。

比如,德国手工行业协会有100万家企业会员,558万名员工,能将人才培养,投资培训场地,颁发资质等操作统一起来,并制定标准。

第三,政府与学校培训资源的配置、教学方法的改革,可学习德国双元制学生培养模式,走出合适中国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工人需求的道路。比如,政府为双元制提供资金、场地和政策支持,学校开展更多面向行业、企业与实践的教育项目等。

最后是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中国家庭有注重考学的传统,更重视“金榜题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入名牌大学。但事实已经验证,这种单一化的价值取向,必然会造成人才同质化,带来人才资源的浪费,而企业发展需要的适配人才又是匮乏的。中国的教育培养目前还是一个家长项目,并且中国孩子的独立性与决策性比目前的欧美青年有一个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是否接受新的项目,直接决定着孩子是否有机会接触双元制教育。

唯有内心接纳,改变才会发生

郭志明介绍到,很多德国双元制学徒毕业后,就待在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小镇,在小镇上的企业上班。这个企业吸纳了小镇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人口,是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支撑。除非是自己想去其他地方,否则他们并不需要背井离乡。

这种在自己家乡踏踏实实的生活,或许正是无数背井离乡的打工人所憧憬的。

唯有内心真正接纳,好的改变才会发生。如郭志明所说:我与德国同事合作十余年,不管是超级跨国公司、隐形冠军企业还是一百多人的小企业,“双元学徒制”已经烙印在每一个德国人的灵魂深处。没有企业例外、没有政府官员会感到诧异,这就是普通德国人的共识。


郭志明介绍

波市智能制造协会执行会长、均胜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裁;曾任职美国陶氏化学中国的首任人力资源经理、高级经理。毕业于西北纺织工学院机械专业,担任高级经济师。2007年获得浙江大学EMBA学位。


编后语:

我希望女儿会学业有成,但如果她将走向一种不同的人生,比如成为一名手工业技工,我也仍将对她的人生充满期待。

注释1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始于中世纪,其想法最初来自对手工业的传承保护,是一种纯粹的企业培训。德国手工业并不单单指低技能的、传统的手工操作的行业或职业,还包括高新技术型的现代企业。除了生产以外,手工业领域还包括服务、维修和零售业。经过德国工会、协会共同呼吁和努力,双元制引入学校义务教育。


文章来源:老椅子教练公众号

官方微信
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

更多精彩等你来

[关闭]